本文共有2956个字,阅读预计需要10分钟。 An estimated 10 minutes are required for reading this article with 2,956 words.
努力了却考不出好成绩,原因无非如下:“我努力了却还是不行,就不想努力了。”
狡猾的记忆术的精髓在于“看答案”。照理说,如果时间充裕,我应该先学习解题即推导出答案的过程,但我颠倒了顺序。我先尽可能地看答案,接着再看题目。待将这样的“输入程序”重复数遍之后,我又开始重复“输出程序”,即看题目回忆答案。我的学习方法,不是看参考书→做题→对答案,而是看答案→看题目→看参考书。如果再加快速度,你就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更多的知识。重点在于,这种回忆训练能帮助你不遗忘已经记住的知识。训练次数越多,回忆所需的时间就越短,直至最终你能在瞬间回忆起想要的知识,如此一来,学习时间能进一步缩短,甚至为你挤出娱乐的时间。
人生,从抛弃旧式学习方法的瞬间开始急剧改变。谁规定“学习注定不能轻松”?倒不如说,只有产生“想轻松学习”的念头才能孕育出高效的学习方法,继而让人获得满意的成绩。
坚决不解题,只看答案。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:我这是在学习,为什么没必要去解题呢?如果你去解题,首先就很容易撞上“解不开题”这道墙。而“解不开题”带来的挫折感,容易打消你的积极性。但在题库里,你解不开的题目的答案全能找到。考试时只要答对题就能及格,所以从答案开始背才是捷径。
大部分人使用的都是“读教科书→做练习题→解历年真题”的普通学习法。这种方法有个很大的缺点,那就是当你经过拼命学习,终于到达解历年真题这一步的时候,很容易遇到学会的内容跟历年真题出入很大的情况。这时等你再醒悟过来,距离考试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,除了悲剧还能称这为什么呢?而如果你使用从背答案开始的学习方法,那么你甚至用不着去理解题目和答案的含义。因为你的目的不是理解,而是及格。
当然,能理解是再好不过的了,但为此你势必要花费大量时间。我的学习方法不过是改变理解的顺序罢了,它最大的优点在于你不用从一开始就强迫自己去理解,在持续学习的过程中你自然而然就懂了。同时你也不需要参加补习班,因为他们授课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解题方法,并不会首先公布答案。默记是自学,什么人都能做到。
必须认识到人类是健忘的生物。默记不是为了让人不忘记,正是因为人健忘才必须去默记。你不用介意自己会忘记,只要改为使用以忘记为前提的记忆术来学习就足够了。也就是说,并非:长时间×学习量=记忆力;而是:短时间×次数×学习量=记忆力。这才是让记忆变得稳固的绝对公式。只要重复这一系列动作,使记忆的信息量超过忘记的信息量就可以了。
无论在哪个领域,一旦一个人觉得“我做不到”,那么他就会失去主动性,甚至有人会产生抵触情绪,再也不愿去尝试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,我们没必要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在100%。

如果学习时产生“我成功了”、“好开心”这类情感的话,由于多巴胺的分泌,这一刻的记忆也就容易变得稳固。为此,首先请你只学习简单的基础内容,让大脑记住快感。重复学习基础内容,再一点一点扩大“我能做到”的范围,持续给予大脑快感。 默记术的重点不是一次背出多少内容,而是在于不断重复。一上来就一鼓作气的话,是很容易累的。

开始只做历年真题。第一步看答案,只是看,不用去理解答案。不要费脑子,只是单纯地看就行了。遇到选择题的答案只有英文字母或数字时,请翻到题目部分确认一下内容。
第二步是对比答案和题目。和第一步一样,不用思考,扫几眼就行。看一眼答案再看一眼对应的问题,就像这样一题一题地看下去。把这个过程重复几遍。随着次数的增加,相信内容也会一点点留在你的脑海中。
第三步是把解说添加到答案和题目中。这一步照样不用试图去理解,只需花一点点时间一目十行地速读即可。当然,一天内看不完也没关系。请把这个步骤重复多遍,试着每次花上比之前更多时间去看,直到最后开始认真阅读。
当把第二步、第三步重复大约十遍的时候,你就可以开始看习题集了。接下来的步骤和看历年真题一样。请你轮流着反复看,重复十次左右之后,再去买新的题集,然后继续按上述流程操作。尽管购买许多本题集需要花不少钱,但它却能让你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合格的可能性,反倒是花时间啃完一本字典似的厚题集最后却没及格更悲剧,因为多上一年学所需的学费是购买题集钱的几十倍。
许多人都认为参考书是各类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资料,可事实上书中的内容并不会全都出在考题里。也就是说,在参考书里,并不包含你绝对需要的全部内容。

在前文中,我向大家推荐的方法是阅读历年真题和题集,然后只把答案背下来。但这样做仅仅能让你知道答案是什么,那不过是知识的“点”。若要更进一步,就需要使用参考书了。现在请你在参考书上也做记录,以你所记得的分级题目作为范围即可。先弄清自己记得多少知识,能帮你更明确地鉴别哪些才是考点。这是好处之一。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“点(答案)”连接成“线(知识)”。参考书有着题集中所没有的“故事”,它具备针对整个主题所做的解说和时间线的说明。不要一上来就看参考书,等知道答案了以后再去看。这是铁律!
为什么不先看题目,而是先看答案呢?归根结底,考试的答案都是固定的。出题人变着法儿地出题,都只是为了让考生推导出那唯一的答案。所以,只要你知道答案,随着解题数量的增加,你就能发现有些题目乍看之下有些怪异,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。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,尽可能知道(记住)更多答案。剩下的,只要把答案跟题目一一匹配就好了。
七个窍门让你一旦记住再也忘不掉:
- 坚决不记笔记。在做笔记的时候,人容易优先去归纳内容,而一旦“归纳”这个行为成了主要目的,那么你做笔记的意义就只剩下了“写字”。
- 在睡前集中学习。在睡眠中大脑会下意识地把这一天记住的东西固定下来。也就是说,睡前是背书的黄金时间。
- 起床后立刻接着昨天的继续背。这和睡前的学习是配套的,如果你不去回忆睡觉时固定下来的记忆的话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些难得保存下来的记忆也会慢慢变淡。早晚两次学习能够巩固记忆。
- 保证睡眠充足。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睡眠,秘诀在于尽量缩短从躺下到入睡的时间。
- 学会冥想。
- 每周一定要留出一个下午的时间。这天下午不要学任何新东西,而要确保自己在这一天的下午里获得满足感。另一个重点是得到刺激,例如去体验平时不怎么接触的事物。
- 把自己的长处转变为默记能力。
前面说过记忆知识的方法是“看答案→看题目”,现在我们反过来——“看题目→回忆答案”。一开始想不起答案,没关系,你可以多重复几遍,把那些想不出来的、背错了的都摘出来,再次确认并加深印象。也就是说这个方法意味着“在输出知识的同时也输入知识”。一般情况下,我们都是按照先输入知识再输出知识的顺序来的,而这个方法可以不用多花时间让两边同时进行。距离考试的时间越紧迫,这个方法就越有效。回忆不要写在纸上。书写太花时间,所以要训练在脑子里瞬间回忆起答案。
第二步,把“回忆答案”的动作提速。我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,一般的题目不能超过10秒。虽说最终的理想情况是看到题目的前几个字就立刻想出答案,但就算做不到也不用着急,重复多练几遍就好了。当你能做到在顾及速度的同时回忆出答案,那么在正式考试时也就不会花很多时间了。只要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填完那些不需多加思考的选择题,你就能有充分时间去解答那些需要思考的题目。
夜晚5分钟→早晨5分钟的“记忆存取术”。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睡前5分钟写下来→第二天早上花5分钟回忆相同的内容——仅此而已。
5分钟能写的文字量有限,在落笔前过于纠结也会给自己带来压力,所以随手写个三言两语就足够了。写的时候,请注意在从大概要向小分类深挖的同时,还得回忆。最终从答案回忆起题目是最理想的状态。就算不能全部回忆起来也不用介意。你可以只大致写下脑子里记着的内容,要是忘了自己学过什么,看着题库想也没关系。睡前5分钟,就是一整天学习内容的第一次复习兼输出。
第二天早上,请你再花5分钟回想一下昨天学了什么。和夜晚就寝前一样,需要一边从大概要向小分类深挖,一边回忆。请你尽可能在回忆的时候不要看昨晚写的笔记;如果实在想不起来,看看也无妨。早上“回忆”的这个动作,能让你在昨晚睡觉时保存在脑中的记忆进一步稳固下来。同时它还能让你明确自己记住了什么,没记住什么。没能记住的内容请你在有空的时候重新记忆下来。这早晨5分钟,则是第二次复习兼输出。

用间歇性训练让记忆“不再遗忘”。接下来,我们把夜晚5分钟→早上5分钟的间隔进一步拉大。假设你在晚上11点记录了当天的学习内容,第二天早上7点回忆,间隔为8小时。往后请你慢慢加大这个时间间隔,譬如推迟到第二天上午、两天后的上午乃至于三天后的上午,像这样逐渐拉大跨度。以日程安排来看,则相当于周一晚→周二早→周三上午→周五上午→下周一上午。间隔时间最长为一周。和“夜晚5分钟→早晨5分钟”一样,遇到没记住的内容就重复默记。
这里有一个重点,那就是这个动作需要与平常的“夜晚5分钟→早晨5分钟”在这一周时间里同时循环。“夜晚5分钟→早晨5分钟”是基础的日常作业,做完之后,再进行间隔循环复习作业。举例说明,1月7日我做的是:复习昨天(1月6日)的内容、复习1月4日的内容、复习1月1日的内容。也就是说,在进行间隔循环的同时,我还是会照常完成“夜晚5分钟→早晨5分钟”,同时进行数项回忆作业。
重复能使记忆愈发深刻,随着间隔越来越长,用来回忆出知识所花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。在工作和做家务的同时要学习的人、忙碌的人,正适合采用这个能利用很少时间来稳固记忆的方法。像上述那样不断重复“回忆=输出”的过程,能让知识“不再被忘却”。

“明白”的判断基准分为三个阶段,具体如下:首先,知道这个词语;其次,你要确定自己是否懂得这个词的意思或者是否能回忆起其身份;最后,你的脑海中是否能立刻联想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词汇。
如果只是独自学习的话,万一记住了错误的知识,也很难及时发现。同时,有些知识点你自以为弄懂了,实际并非如此。为了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真正实力、整理记住的内容,你就需要尝试着把学到的内容用语言形式对他人说出来。可以选择比自己水平低或水平高的人作为交流对象。面对水平较低者,你可以通过向对方传授知识来再次巩固记住的内容;而面对水平较高者,则能帮助你提升自己的知识量,激励自己向其靠拢。
综合上述情况,可以说最理想的讨论对象是和自己学习同领域知识的朋友。另外,若对方是异性,由于双方可能发展为恋爱关系而耽误学习,所以还请尽量找同性为好。另外有一点还需留意,那就是事先需约定好交流的时间。我和朋友约定以一小时为限,说个没完的话很容易变成闲聊,务必需要注意。
无论是说话还是书写,最要紧的是不假思索、表达流畅。如果说或写的同时思考得很费劲,那就证明你的记忆还不够深刻。
将日常生活的任何问题与记忆挂钩。如果你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、听到的一切刨根到底地问为什么,那你就会发现,其实他们,全都是考试的题目和答案。这种把平时遇到的疑问和自己学到的知识相结合的做法,就是所谓的“自己创造问题,自己解答”。这个方法的重点在于面对日常遇到的任何事物都要保持敏感,绝不轻易放过任何细微的问题。
好,现在终于到我所推崇的默记术的精髓。考场上“速度是关键”,能否用最短时间答出题目往往决定了成败。不去思考就能自然而然解出题目,才是考场上最为理想的状态。此前我们做的一切训练,都是为了让你学会在零点几秒内作答,进入思考时间无限接近于零的“零思考力”状态。
不制定过度的规则。我在前面提到过,要想激发出干劲就得触动情感。规则这东西其实是会抑制感情和本能的,一旦制定了规则,你就会被它所束缚,动弹不得。有不少人会给自己订规则,比如学完这部分就吃块蛋糕。但我会换一种做法——边吃蛋糕边学习吧。给自己制定规则强迫自己遵守的时候,其实是无法集中精力的。因为你的注意力会全都放在了完成后的奖励——蛋糕上。与其这样,不如一边吃蛋糕一边学习。虽然效率或许会暂时降低,但注意力不会中断,就结果而言,这样的人比遵守规则、自我克制的人学得更快。
例如你给自己规定今天学八个小时,这其实没什么意义。万一没学满八小时,你只会因为没能完成预定目标而灰心丧气。什么“一天做十页题”也是一样。你被束缚在“必须完成固定的量”的规矩里,一旦完成不了,第二天的动力就会明显下降。而这只会令你压力越来越大。
此外,什么“考试结束前不看电视”啦“不去做××”之类的,也完全没必要。“规定时间”、“限定量”、“制作禁止令”——对我而言,这就是三大愚蠢规则。抛弃没有意义的规则,释放压力,这才是通往成功的钥匙。
重视想轻松学习的意识。想要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,你可以写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。写完以后,你就能找到是哪些事情浪费了自己的精力。趁此机会,把你不愿意使用的学习方法全部大胆抛开吧。
另外还有一点,请你时刻提醒自己“短时间完成”。短时间,就是说永远意识到“我要走最短距离”,这是前提。如果想到了新方法,就去试试。就算你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天方夜谭,也应该大胆尝试。
最轻松的方法是养成习惯。不管学习方法多么高效,如果你每次学习都抱着“不得不去做”的想法,那只会给自己平添负担,这样是坚持不下去的。要是养成习惯,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去做这些事,不用每次都催促自己,心理负担也会减轻。并且,养成习惯还能进一步提升效率,使成果变得更优秀,这就是所谓的“良性循环”。
所谓高效学习方法,指的是花少量时间获得大量知识的方法。所以只要每天坚持使用它,花费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,而得到的知识量越来越多。一旦掌握,你会觉得没有比它更容易坚持的方法了。
要坚持学习就得遵守一条铁律,那就是只做会做的。从能做的、你懂的范围起步,坚持下去,你会做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大,成果也会越来越好。又或者你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着手。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有乐趣,也更容易让自己养成习惯。
制作任务清单,体会完成任务的快乐。以下就是制作任务清单的五个要点:
- 在早上书写。
- 写下具体项目、关键词。
- 至少列举五项内容。
- 只写积极的内容。
- 只写能做到的事。

学习和玩乐是可以同时进行的,或者说,多花时间玩乐,反而能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。
人一般都是这样,只要时间充裕就会拖着。不光学习,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,一想到时间还充裕就懒懒地不想动,就算心里想要做些什么,也很难说服自己付诸行动。反过来说,一旦遇到时间有限、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做,最终效率反而会提高。想提升学习效率,就必须有意识地制造这种情况。学习和工作,都不是消耗大量时间埋头苦干的“长跑”,而是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的“短跑”。
本文完 The end

本文基于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4.0 (CC BY-NC-SA 4.0)契据,原著经周至道节选/编辑后发布于“道天地”,版权归属原作者。